海棠书屋 > 玄幻小说 > 小招说:魏晋南北朝 > 正文 第92章 对生命短暂的感叹
地一切关于死亡的书。

    我先是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找到了观点的支柱,可是,叔本华同样只指出生命的悲哀而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案。

    我便起佛经来,佛陀在涅槃之际劝教徒们不必悲侬,并作偈言:一切诸众生,皆随有生死。我今亦生死,而不随于有。一切造作行,我今欲弃舍。表现了佛陀对生死的豁达。(见《涅槃经》)。

    陶渊明在《挽歌行》中表现得异常豁达,诗云:“死去何所道,托体同山阿。”

    但后人谁都知道,对生死的豁达并不意味着逃脱了死亡,摆脱了生命的悲哀。

    这一点李白便深深的意识到,他作诗悲叹:“生者为过客,死者为归人。天地一逆旅,同悲万古尘。”(见《拟古》)。他便去炼丹寻仙,可仍是一个自我安慰的行为罢了。

    我想,我对生死决豁达不了,于是,又阅起了《金刚经》来。

    《金刚经》教人:“无我相,无人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······离一切诸相,即名诸佛。”其中又有一偈:“一切有为法,如梦幻泡影,如露亦如电,应作如是观。”

    我不知道有谁能做到这些,我不知道有谁能因此而解脱,总之,佛教传入我国不久便有个王充的人抨
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>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