价已经比最初的时候增加了近两倍。
惊人的造价,严重限制了“北极鸥”的产量。
可以说,在整个大战期间,“北极鸥”是综合性能最好的海上巡逻机,可是其最终产量还不到一千架。
这是个什么概念?
美国的“卡特琳娜”式海上巡逻机在整个大战期间,制造了一万多架,产量是“北极鸥”的十六倍。
虽然在大战结束之后,“北极鸥”是大战期间设计制造、得到保留的少数几种军用飞机之一,而且“北极鸥”在中**队中一直服役到二十世纪末,是世界上服役时间最长的几种军用飞机之一。但是在大战期间,受较低的产量限制,“北极鸥”根本不可能肩负所有巡逻任务。
结果就是,海军必须寻找一种廉价的海上巡逻机。
这就是在一九四一年底才开始量产的“雪雁”式海上巡逻机。
事实上,“雪雁”并不是专业的海上巡逻机,至少不是做为海上巡逻机设计的,其基本设计与之前提到的两种中型飞机有很大的渊源。说得简单一些,“雪雁”也是由贵阳飞机制造厂设计的,其基础就是“胡兀鹫”式中型轰炸机。只是,“雪雁”按照海军的要求,贵飞对“雪雁”做了较为彻底的修改,