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造订单,并且准许帝国外交部在青岛设立劳工招募处。
“青岛”这个称呼也首次出现在了官方文件上。
相对而言,冯承乾为帝国海军量身打造,后来由腓特烈三世命名为“腓特烈大帝”号的铁甲舰就没这么耀眼夺目了。
按照冯承乾的要求,“腓特烈大帝”号在设计的时候,就以三联装三百毫米舰炮、或者是双联装三百五十毫米舰炮为准。结果,“腓特烈大帝”号的长度达到一百三十二米,吃水深度增加了零点二米,排水量增加了一千五百吨,锅炉减少到六座,推进系统输出功率仅有八千四百马力,战舰的最大航行速度仅有十二节。为了降低排水量,副炮减少到四门,其他武备也有所降低。
在任何人看来,速度如此慢的战舰,根本没有用武之地。
以当时的眼光来看,这确实是问题。
只是谁能想到,十多年后,在“摄远”等四舰相继成为历史之后,“腓特烈大帝”号不但还在服役,而且焕发第二春?
十多年后,“腓特烈大帝”号进行了第一次全面改装,换上了细管锅炉与蒸汽轮机,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提高到了二万四千马力,航速一下子提高到了二十四点五节,达到第一批战列巡洋舰的标准。在